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日期:2024/04/18 02:41
浏览次数:312

《古代汉语I》课程思政教案


周次

1周,第1次课

教学时数

1

课程类别

通识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章节名称

1章 绪论

1节古代汉语概说

教学目标

(一)情感素质教育目标

目标1.1学习和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

目标1.2厚植国家语言文字情怀,建立文化自信。

(二)认知教学目标

目标2.1掌握古代汉语的含义。

目标2.2了解古代汉语发展脉络。

(三)技能教学目标

目标3.1让学生具备从发展角度解决古代汉语中的语言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文言”与“古白话”的内涵;

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点

通过呈现古代优秀文化典籍片段,让学生了解我国语言文字发展脉络,体会我国古代汉语的语言之美,领会文字的魅力。以此树立文化自信,胸怀国家语言文字之情。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含时间分配)

本周思政教学内容: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形成

导入


大家能知道我们这几张图片共有的一个词吗?那就是“史”,有没有想过我们课程为什么以此为切入点?了解我们国家一门有历史的学科,就需要了解它的过去,要了解它的过去,就需要阅读古书,想读懂古书就需要学习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概说

一、“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1、“古代汉语”的内涵

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文 --------

古代汉语

—→古白话---------古白话文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结合课程价值想,以“为何学”作为导入

注意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讨论法

让学生针对古代汉语分期进行探讨,集思广益,互相启发


利用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变文,讲解古白话历史

敦煌出土文书中大目键连冥间救母变文》,国家图书馆藏BD00876号,首残尾全。

利用杂剧,讲解古白话历史

讲授法

此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可以适当精简,让学生感受汉语演变。

讲授法

此部分内容难度适中,可以适当让学生识读,感受汉语演变。


二、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与古代中国相关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其二是熟悉古代的语言材料和各种语言规律,为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定基础。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

讨论:如何评价古人“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一言否定之,要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死记硬背的劣根性:

易疲劳。

效率低。

易遗忘。

死记硬背的合理性:

符合儿童的智力特点:记忆力强,理解力弱。

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先记忆,再理解。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所谓的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所谓的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要有死记硬背的精神。

要有联系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课时分配:1课时

讨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此部分知识难度较大,需视不同班级学生基础进行取舍


二、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与古代中国相关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其二是熟悉古代的语言材料和各种语言规律,为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定基础。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

讨论:如何评价古人“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一言否定之,要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死记硬背的劣根性:易疲劳;效率低;易遗忘。

死记硬背的合理性:

符合儿童的智力特点:记忆力强,理解力弱。

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先记忆,再理解。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所谓的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所谓的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要有死记硬背的精神。要有联系的观点。

作业:如何利用古代汉语课程继承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分配: 1课时

此部分内容可通过视频方式教学

作业:让学生了解家乡语言文化,增强家乡文化的认同。

教学评价

让学生对古代汉语及课程特点有了初步认识,对古代汉语演变脉络有了清晰定位,以提问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古代汉语之美的情感态度。

思政教学

设计说明

德育素材的选用及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一、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沧桑,其博大精深的特质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枝独秀,而汉语,这门世界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也因其承载了中国厚重的文化而在世界语言中独领风骚。

二、利用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变文、元杂剧等古籍,讲解古白话历史。

在课程知识点讲解过程中,通过演示法呈现古代优秀文化典籍,让学生感受传统语言文字的魅力,拥有国家语言文字情怀,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接受正能量的价值观引导。

思政融合点:

古白话发展知识点讲解中,向学生展示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变文、元杂剧等古籍;汉语发展知识点讲解时,让学生感受古今语言文变化的魅力。

评价方式选择及预期效果:

知识点讲解过程中,配合相关视频、古籍图片,通过提问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语言文字的情感态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现代汉语I》思政教案


周次

4周,第1次课

教学时数

1

课程类别

通识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章节名称

1章 绪论

1节现代汉语概说——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

教学目标

(一)情感素质教育目标

目标1.1热爱祖国语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

目标1.2厚植国家语言文字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建立文化自信。

(二)认知教学目标

目标2.1系统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含义。

目标2.2初步了解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

(三)技能教学目标

目标3.1让学生初步具备使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的能力。

目标3.2让学生具备利用现代汉语特点分析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含义及其形成;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的划分;

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点

1.《现代汉语》课程的使命是在高校学生中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

2. 现代汉语是联合国正式确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一带一路已经得到八十五个国家的热烈响应,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以此进行汉语地位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接受正能量的价值观引导。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含时间分配)

本周思政教学内容: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形成,让学生树立国家语言文字观

导入

大家有没有想过“灰”“休”拼音,为什么标调一个标在u上,一个标在i上,为什么不都标u上,或者都标在i上,大家有没有想过,可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课程需要解决的。

现代汉语概说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即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广义地说,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补充:语言的含义;口语—书面语知识)

二、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语言有三个基本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普通话的定义正是从这三个方面作了规定。但这三个方面只是粗略的勾勒出了普通话的一个大致轮廓,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明确。如“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不是北京话的语音都可以作为我们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那么,什么样的作品算得上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举例说明,如老舍、赵树理、鲁迅、毛泽东的作品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此外这些人的作品中是不是每个句子都是规范的呢?所以这个定义还有很多的问题,其实还很不明确。

讨论法

让学生针对标调方法进行探讨,集思广益,互相启发

注意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启发式教学

主要概念性内容通过启发让学生学会归纳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

从文献来看,早在先秦时代汉语就存在着一种共同语。在春秋时期这种汉族共同语被称为“雅言”。《论语•述而》篇说,孔子读《诗经》、《尚书》和《行礼》的时候是用“雅言”的。又《诗经》包括十五国风,而用韵却没有什么不同;孔子周游中原列国,也没听说要别人翻译。可见,“雅言”无疑就是当时比较通行于交际场合的通语。

汉代称为“通语”(扬雄《方言》),明代改称“官话”,辛亥革命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称为“普通话”。

如今,普通话在台湾仍被称为称“国语”;在东南亚、新、马、泰称“华语”;英美也有称现代汉语为“官话”或“满大人”(mandarin)的。

四、现代汉语方言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广义的方言还包括社会方言和个人方言)

方言产生的原因:社会的分化,促使了方言的产生。社会发展过程中,常常发生社会的隔离和分化。社会的隔离和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山川阻隔、交通不便、饥荒战乱、人口迁移,涉及自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方言之间差异:语音(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最小)

1)传统分区法

方言区——次方言区——方言点

七大方言说:

北方方言:人口占73%,以北京话为代表,有东北华北、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次方言。

吴方言:人口占7%,分布于江南的江、浙、沪一带,以苏州话为代表。

湘方言:人口占3%,以长沙话为代表,有新湘语和老湘语之别。

赣方言:人口占3%,以南昌话为代表。

客家方言:人口占4%,以梅州话为代表,主要分布于中南和华南地区。

闽方言:人口占6%,主要分布福建、海南、台湾及广东的潮汕地区,有闽东(福州话)、闽南(厦门话)、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

粤方言:人口占4%,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称“白话”。

八大方言说:将闽方言分为闽南方言、闽北方言。

讲授法

脉络梳理性内容主要进行讲授

演示法

通过播放不同地方方言拜年视频,让学生切实感受不同方言差异

七大方言区与行政区划的分别


2)新的分区法

官话又分为八区:

东北官话:黑龙江、吉林、辽宁大部,内蒙古东部

北京官话:北京市、河北一部分、天津一县、辽宁一部分、内蒙一部分

冀鲁官话:河北大部分、山东大部分、天津一部分

胶辽官话:胶州半岛、辽东半岛

中原官话:河南、陕西一部分、山东西南

兰银官话:甘肃、宁夏

西南官话:四川、云南、贵州汉语区、湖北大部分

江淮官话:安徽、江苏长江以北地带、江苏南岸南京、镇江、湖北小部分

这个分区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用“有没有入声”区别官话和非官话(江淮官话有入声,是例外),二是用“古入声的今调类”区分为八大官话。

五、汉语的分期(选讲)

王力《汉语史稿》的分期:

1)上古时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特点: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等等。

公元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中古时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

特点: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须的句子成分;处置式的产生;完整“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形尾“了”“着”的产生,去声的产生,等等。

公元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特点: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4)现代:二十世纪(五四时期)至今

特点: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大量增加复音词等。

此部分知识难度较大,需视不同班级学生基础进行取舍

此部分作为延伸知识


六、现代汉语的地位(选讲)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1.汉语是我国各民族间的交际语。国内使用人口占全国的97%。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族、土家族、回族也都以汉语为第一语言。民族交际语,属于真正的“国语”。

2.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约20亿),除了中国,汉语还分布在世界各大洲。

3.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1973128日,联合国第28次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把汉语作为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其他五种语言分别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总结: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汉语不等同于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与人民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

作业:你家乡的方言属于哪个方言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分配: 1课时

此部分内容可通过视频方式教学

作业:让学生了解家乡语言文化

教学评价

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言文字政策讲解,配合相关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制定的历程,以提问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态度。

思政教学

设计说明

德育素材的选用及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现代汉语》课程是在高校学生中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程是整体的课程介绍,概述课程整体框架,其中普通话的形成、汉语的国际地位与思政结合较为紧密,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学习和研究现行汉字、学懂弄通《汉语拼音方案》、研究汉语和汉字的信息处理问题、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及服务工作等等这些课程后续内容也都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息息相关的,都有较好的思政价值,通过讲授法和演示法等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拥有的国家语言文字情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接受正能量的价值观引导。

思政融合点:

普通话形成知识点讲解中,向学生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普通话的重视;方言区知识点讲解时,让学生感受地方语言文化的魅力。

评价方式选择及预期效果:

通过结合不同方言区,讲解普通话形成过程,配合相关视频,通过提问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态度,应该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现代文学1》课程思政教案

周次

5周,第1次课

教学时数

2

课程类别

通识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章节名称

3 20年代小说

2 人生写实小说

教学目标

素质目标:树立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塑造具有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的现代大学生

能力目标:能够把握2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概况。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中文专业素养

知识目标:掌握20年代社会白话文小说中写实小说作家的作品和文学发展情况,掌握冰心、王统照、叶圣陶等作家的创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问题小说的概念和特征;相关创作。

难点:人生写实小说的成就。

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点

1、问题小说的关注社会问题,现实关怀精神、启蒙精神、社会责任感。

2、冰心“爱的哲学”,宣传爱的教育意义。

3、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知识分子的琐碎人生的反面例子,反思知识分子的责任。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含时间分配)

20年代小说

导入:五四时期文学起到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问题小说与为人生一、问题小说兴起及其原因

1、问题小说的出现

《新潮》作家群的作品初露端倪。冰心《两个家庭》等小说开创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风气。1921年文学研究会将问题小说创作引向高潮。

2、问题小说形成创作朝流的主要原因

(1)社会革与想启的产

(2)外国响的结果。

3)是新文学理论家着力提倡、创作主体积极响应的结果。 二、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1. 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

2. 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1)劳动者的命运问题2)妇女地位问题冰心的《庄鸿的姊姊》

3爱婚问题45义问题

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三、冰心——“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

1.创作概述:冰心(1900.10.--1999.2.)文学研究会成员。问题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身名门。幼年阅读了大量的  古典文学作品。冰心的文学活动始于五四运动,处女作《两个家庭》

1919 9 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初用冰心笔名,便崭露头角。1923 年赴美留学,主要创作通讯。1926 年回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学院。抗日战争时期,以男士笔名,发表了一组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小说。抗战胜利随丈夫吴文藻赴日本,供职  东京大学。1951 年回国。她的创作大致分为两类:

(1) 家庭问题一直是冰心关注的主要问题

夫妻问题 父子(女)问题 青年问题

(2) 反对军阀混战,描写下层官兵生活。

2、爱的哲学

五四高潮后,冰心的问题小说转向爱的哲学。

爱的哲学是冰心问题小说治疗青年精神危机的备急千金药方

《超人》、《烦闷》和《悟》是这种哲学的集中体现。《超人》的倾向是反超人主人公何彬,一冷心肠青年,沉溺于尼采哲学,认为爱和怜悯都是恶  遗弃人间,遗弃爱,成了孤独的超人。但其潜意识中仍有爱的因子

《超人》要求人们撤出尊卑有序,长幼有礼的等级藩篱,以平等的态度相亲相爱,具有人本主义色彩。《悟》宣扬爱的哲学神圣无边

冰心的心理问题小说,以慰藉五四退潮后青年人的心灵烦闷为出发点爱的哲学的系统化为终结点。《超人》的倾向是反超人

讲解法

问题小说兴起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特点。

讲解冰心的“爱的哲学”

讨论法

对于“爱的哲学”的看法?

深入理解爱的哲学出现的原因和意义及局限。


3、创作的分水岭

n1931 8月创作的《分》,是冰心创作道路上的分水岭。

n《分》通过生于教授家庭和生于屠户家庭的婴儿对话,表达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批评,对劳苦大众的深挚同情与尊重。

n冰心从《分》开始转向现实主义,26年回国后的小说集《冬儿姑娘》,

抗战期间创作的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小说集《关于女人》为代表。

小说创作的两次转折

第一次是由社会问题小说转向心理问题小说,由艺术上外向转换为内

向。第二次突破问题小说的局限,走上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在艺术上,由内向转向外向。

4、冰心问题小说的特点

(1)小说里有哲学借小说发表自己的思想,是冰心问题小说 重要追求

(2) 重视妇女题材 ——真善美的统一体

(3)取材多为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真切感人。不注重情节铺张,重在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或侧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

(4)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的风致。文字清新、细腻,可称为婉约派。

5、爱之奏鸣曲

爱,是冰心一生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她一生文学创作的旨趣和灵  .

(1) 圣母颂(母爱)

(2) 童心曲(童心)

(3) 自然赞(自然)

6、冰心创作概述以及例作简析

冰心早期的创作以写问题小说为主,探索五四以后许多知识青年风靡一时的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但只问病源,不开药方1921年后,冰心以爱的哲学(母爱、童真、大自然)来疗救患有烦闷、颓丧时代病的青年,同样也是慰籍自己寂寞烦闷的心。抗战以后创作中明显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爱国主义思想像一根红线贯穿着冰心创作的全部。

冰心的创作被称为冰心体。感情真切,以抒情为主,以故事结构情节为辅;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不追求在冲突中写人。意蕴隽永淡远。语言清丽、典雅,文字以白话为主,杂以文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风范。 体现了爱的哲学。

◆ 往事㈠之十四

o这是一篇咏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姊弟谈海,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意在启迪人们以大海的性格铸造自己完美的人生。体现了 爱的哲学的思想。

o文章结构完整,采用先抑后扬、拟人化的手法。

¨对话、比喻、象征手法运用自如。



四.叶圣陶

()创作概述:(1894--1988)又名叶绍均,江苏苏州人。

1.1914年开始创作,写文言小说。2.1919--1923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 探讨社会教育问题小说。主要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为特色。3.1924--1927:丰收期。4.1928--1936:扩大视野,开拓写实的题材。5.1937 年后,转向教育编辑领域,写些杂文和随笔。

(二)创作内容:

1描写下层劳动者的困苦和不幸,揭示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的隔膜

2、描绘城镇小市民的灰色生活,暴露市民精神空虚、无聊,批判没有

理想的灰色人生观。

3、揭露和讽刺教育界各种黑暗腐败的现象,展示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教育小说是叶氏为人生问题小说的重要部分,创作成就最高,也最能

体现他那冷静观察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

作家以冷静平实的笔调,把自己所熟悉的教育界种种黑暗腐败现象放在  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加以暴露,写出了其间的真态实景,人情事理。

(三)代表作

《潘先生在难中》

最能体现作家创作特色。◆以江浙军阀混战为背景,描绘小学校长潘 先生逃难历程。◆生动地刻划了一个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知识分子形 象。

《倪焕之》

以小学教员倪焕之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追求为主线,反映自辛亥革命 前后到五四、再到 五卅和大革命失败十余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思潮的变迁。◆着重展现以倪焕之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艰难前行的心 路历程。

◆ 倪焕之:一个带有深刻教训意味的人物

性格忽冷忽热,脆弱浮动,有理想,有热情。

易于为表面的小成功所陶醉,又常常为一时的挫折所吓倒。

n认识不到革命的曲折性、艰巨性、长期性,也认识不到反动势力的顽固性。

(四)、创作风格:朴实,冷峻,自然

1、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不刻意追求故事情节的新奇,严格遵守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的原则,致力于再现生活实况和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2、描写细致真切,善于在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和细节中含而不露,不动声色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3、结构严谨,讲究具体、布局和含蓄,结尾巧妙,耐人寻味。。

4、语言洗炼朴素,笔调幽然。善于使用确切而富有表现力的方言俗语。



五、庐隐、王统照、许地山等人的问题小说

1、庐隐(1898—1934)原名黄英,福建闽侯人。

主要创作:

《一个著作家》、《两个小学生》 《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 、《丽石的日记》、《象牙戒指》等。

◆ 冰心、庐隐比较:

冰心是以人生的慰安者的姿态出现的,趋于和谐,趋于人与自然的融合。

◇ 庐隐是以青年心理宣泄者的姿态出现的,趋于失调,趋于人对社会的

大幻灭

◇ 冰心在小说中以理制情,其作品是较为正统的问题小说

庐隐是烦闷的发泄者,在小说中以情克理,或多或少地偏离了问题小 的正轨,并在这种偏离中逐渐增浓了自叙传的倾向。

◆ 《海滨故人》

◇ 心理问题小说转向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界碑。

◆ 《象牙戒指》——庐隐创作的艺术高峰。

◆ 庐隐小说的艺术特点

1)题材多是自己及同学、友人、家人的浮沉与悲欢。

小说大体上写了三个字:我、情、愁。

◇ 着重抒写自我的心境,自我的情感,又总被愁云惨雾笼罩着。

2悲哀的主旋律

◇ 成因:

A、身世所致。自幼缺乏家庭温暖,开始创作后,母亲、夫亡、兄凋、友逝,苦浪迭至,心痂百结。

B、时代原因。五四落潮,觉醒的知识女性找不到出路。

3)广泛采用日记和书信形式

日记体、书信体、第一人称,都是便于抒写个人痛苦的经历、不幸的 遭遇和苦闷彷徨的情绪的表现形式。

4)重心境描写和情绪抒发

不注重外部事件的描写,人物形象多雷同,缺乏清晰度和立体感,结 构亦较松散。

5)融合中西的婉约文风

抒情风格:清浅直切,又不失隽丽潇洒,缠绵悱恻与慷慨悲歌兼而有 之。

◇ 成因:

A、婉约词人的影响。

B、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自叙作品的影响。

◆ 庐隐小说的时代意义

◇ 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呼喊出一个觉醒了的人之子的真实心声。

◇ 反映了五四的时代个性解放思潮的高涨。

讲解法与讨论法结合

潘先生形象分析。

展示图片,结合讲解庐隐生平身世。

展示作品片段,归纳作品风格。


2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具有诗人气质

第一阶段:1919——1924

《春雨之夜》、《一叶》、《沉思》。象征和写实兼容并收,追求

第二阶段:1925——1927

如:《号声》、《黄昏》,伤感情调增加,开始踏进现实主义门坎

第三阶段 1928——1934

《山雨》、《银龙集》现实主义趋于成熟

第四阶段:1935——1944

《春尘》、《华亭鹤》、《双清》。仍以现实主义为基调,逐渐渗进新的象征成份

小结:20年代白话写实小说经历从问题小说到人生写实到乡土文学,逐步走向成熟。

课时分配:老师讲解1.5课时

学生讨论和展示0.5课时

问题:

1、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特点和缺失。

2、试述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作家构成及其创作特征。


教学评价

老师梳理2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史和重要的作家作品的创作。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问题小说:作家关注时代问题,具有时代责任感和使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树立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思想。

思政教学设计说明

(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着重阐述本节课德育素材的选用及思政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思政教育目标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融合点,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式选择的原因及预期效果。字数不超过1500字。)

1、五四文学中小说最具有启蒙精神,白话小说创作实践。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介绍与作品分析。高扬现实主义精神。

2、问题小说的意义,结合现在,突出文学的社会功能。

3、冰心、叶圣陶等作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爱的哲学”、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意义。


《现代文学2》课程思政教案


周次

1周,第1次课

教学时数

2

课程类别

通识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章节名称

12 巴金

12 巴金小说创作

教学目标

素质目标:掌握巴金早期革命思想,理解“革命加恋爱”小说的时代特点,理解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了解无政府主义破产在小说里的表现,也进一步肯定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坚定爱国爱党进步思想,和关注人民的人文精神。

能力目标:通过该课学习,使学生掌握30年代巴金长篇小说创作情况能够对几位长篇小说作家的创作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将本阶段文学的发展史框架构建起来

知识目标:掌握巴金小说创作主要成就,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后期创作风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巴金主要作品,分析《家》、《寒夜》主题和主人公形象。

难点:掌握巴金早期政治思想,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巴金作家前后创作风格比较,后期创作上风格变化,归纳巴金小说创作思想艺术特点。

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点

1、早期作品的革命题材,显示出青年一代追求进步,探索救国道路的脚步,对当代大学生有启发意义。

2、代表作《家》写了进步青年觉慧,“应该这样做”,学习五四新思想,进步、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爱国民主思想;觉新“不应该这样做”,懦弱、妥协等,被封建势力吞噬。具有教育意义。

3、后期代表作《寒夜》,展示出丰富的人性特点,也反映出1945年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黑暗,批判了国民党黑暗统治。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含时间分配)

巴金

导入:三十年代长篇小说高峰,茅盾、巴金、老舍,三位大作家均写出了优秀的长篇小说,标志着现代小说艺术的成熟。

一、人物介绍巴金(19041125200510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二、创作分析:

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1)可用“青春的赞歌”来概括巴金的前期创作,其特色是: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热情、坦率,情感汪洋恣肆,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这正是“青春型”的创作。巴金前期小说分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的,如《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等等;另一类是揭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要从特定时代的审美需求角度理解出现在前一类小说中那种狂躁浪漫的抗争气氛与“英雄”的追求,何以能大受欢迎,理解当时青年读者怎样从后一类小说中读出他们同一代人的心境。要思考巴金小说“不成熟”的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功能。还要大致了解巴金这些小说与同一时期“革命罗曼蒂克”创作的异同。 

二、《家》的杰出成就重点)

(2)《家》也属于前期创作。除了上述有关“青春型”创作的共同特色之外,还要分析和了解这部长篇小说杰出成就的几个方面:一是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系统描写封建家庭的崩溃过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并号召青年投入社会革命洪流,在当时有极大的感召力;二是人物塑造的成功。可重点比较分析觉新与觉慧两个人物。注意理解觉慧作为幼稚单纯的“叛徒”的时代特征,也注意觉新是更见艺术功力的形象,作品对其在罪恶泥沼中难于自拔的思想矛盾,及其人格分裂的悲剧命运,都有真实而深入的刻画。两兄弟典型地体现了两种人生的选择。以《憩园》为代表;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以《寒夜》最为突出。《憩园》写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揭示封建阶级所经历的人格堕落与人性扭曲的过程。可以将《家》和《憩园》联系起来讨论,两者都写旧家庭的变迁,但角度与深度都有所不同。《憩园》中批判性的人物杨老三使人厌恶,又不免有所同情。对作品的“挽歌”隋调,也可以作为讨论的问题。

三、《寒夜》的探讨上重点)

应注意这部力作如何在揭露病态社会的同时,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痛苦的呼声。作品感人至深,是因为真实地俯视人生经验的可怖与无奈,其中应注意到所涉及的有关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等,都写得毫无伪饰,读来令人心情沉重。应把人物分析作为研读这部小说的切人点,把握上述“人生经验”的无奈;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战争”。分析曾树生应注意探索其性格的多样性,并把握性格层次构成的动因。要注意作品对其潜意识及深层人格的发掘。总之,要通过人物剖析,去体味这部现实感很强的小说中又蕴涵有对人性与家庭伦理关系的 层思索。

[知识点] 

《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家》为代表的“青春型”创作、“平民史诗”

讲解加图片展示,介绍作家生平和思想。

革命+恋爱小说模式中“革命”较为特出。讲解“无政府主义”在巴金作品中的表现及后来的转变。

问题牵引。

以人物形象分析为主,串联情节。

师生互动,讨论,分析觉新、觉慧人物形象。


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艺术

(3)了解巴金在40年代又出现一个创作高峰。其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也可以将后期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没落,以《憩园》为代表;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以《寒夜》最为突出。《憩园》写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揭示封建阶级所经历的人格堕落与人性扭曲的过程。可以将《家》和《憩园》联系起来讨论,两者都写旧家庭的变迁,但角度与深度都有所不同。《憩园》中批判性的人物杨老三使人厌恶,又不免有所同情。对作品的“挽歌”隋调,也可以作为讨论的问题。此外,应注意《憩园》比较圆熟的结构形式和“复调”(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互动关系)的审美效果。

四、《寒夜》的探讨上重点)

应注意这部力作如何在揭露病态社会的同时,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痛苦的呼声。作品感人至深,是因为真实地俯视人生经验的可怖与无奈,其中应注意到所涉及的有关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等,都写得毫无伪饰,读来令人心情沉重。应把人物分析作为研读这部小说的切人点,把握上述“人生经验”的无奈;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战争”。分析曾树生应注意探索其性格的多样性,并把握性格层次构成的动因。要注意作品对其潜意识及深层人格的发掘。总之,要通过人物剖析,去体味这部现实感很强的小说中又蕴涵有对人性与家庭伦理关系的 层思索。

小结:后期创作风格的变化(1)大家庭到小家庭;(2)从写英雄到平民;(3)从激情冲动到深刻冷静。

作业:

1、现代小说中的长子形象分析?

2、分析巴金小说创作前后期变化的方面。

讲解+讨论

讨论曾树生和汪文瑄人物形象。

汪文瑄和觉新的承接关系。

教学评价

讲课时以巴金创作思想变化为线索,重点讲《家》《寒夜》,串联其他作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人物和主题分析较为鲜明,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掌握较好,并为作家的革命精神和人文精神感动。

思政教学

设计说明

1、巴金被称为“感动中国的作家”,作家生平介绍即是一部动人的教育资料。

2、巴金早期革命思想,及在文学中的表现,可以表现一代青年人探索救国的心路历程,学生学习可以感受到革命的艰难过程,也更加珍惜和热爱现在的生活。

3、《家》进步青年形象分析和落后青年形象分析,告诉学生应该做个有为青年。

4、后期创作中感人的关怀人民的民主精神,以及反思精神,都可切入思政教育。


《当代文学1》课程思政教案


周次

7周,第1次课

教学时数

1

课程类别

通识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章节名称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2 史诗性追求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和爱国感情,对朱老忠这样的农民侠义豪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性格的认可和学习。学习《红旗谱》小说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小说主题以及北方民间文化特色。培养民间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朱老忠等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分析。

难点: 小说反应出来的叙事逻辑与作家主观意图意见的矛盾。

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点

1、农民革命和农民成长历程,可以了解到一百年前的阶级矛盾,认识到小说的主体农民只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2、朱老忠严志和等人物形象身上的美好品质,弘扬淳朴善良勤劳勇敢见义勇为、爱憎分明等美好的品格,给学生启发。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含时间分配)

《红旗谱》小说分析

一、作者与创作

《红旗谱》是三部曲长篇小说,第一部《红旗谱》(1957),第二部《播火记》(1963),第三部《烽烟图》(1983)。

作者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青少年时期即参加家乡的革命斗争,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投入抗日爱国的学潮斗争。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蠡县救国会委员、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和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等职。影响最大的是《红旗谱》。小说以发生在冀中的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学潮斗争为背景,通过锁井镇农民和地主恶霸势力几代人的斗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云和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面貌。在艺术方面,小说也有突出的成就,风格雄浑而又亲切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风格、篇章结构、叙事手法也呈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小说出版后,曾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并被翻译到国外。

二、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某年秋天的冀中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作为四十八村公产凭证的古钟。农民朱老巩和伙伴严老祥奋力保护古钟,却中了冯兰池的诡计,大钟被砸毁了。朱老巩悲愤交加,离开人间。冯兰池斩草除根,逼死了朱的女儿,逼走朱的幼子小虎子。

二十多年后,当年的小虎子朱老忠带着妻小,怀着复仇的愿望回到故乡。冯兰池惊恐万分。这年秋天,严志和(严老祥的儿子)的儿子运涛、江涛,朱老忠的儿子大贵、二贵逮到一只价值连城的脯红鸟,冯兰池想据为己有,被孩子们拒绝。冯老兰指使人将大贵抓去当兵。第二年春天,运涛出外做工,遇到共产党员贾湘农,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朱老忠说共产党是农民的“靠山”。运涛在村里宣传革命,和少女春兰相爱,这一切都让冯兰池嫉恨。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运涛南下参加了北伐军。大革命失败后,身为共产党员的运涛被投入监狱,已是保定二师学生的江涛决心像哥哥一样,继续革命。1929年冬,中共保定特委决定组织农民进行反割头税斗争。江涛回到锁井镇发动群众,朱老忠等农民积极投入到斗争之中,举行大游行,取得了反割头税斗争的胜利,朱老忠、严志和、大贵等人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冯兰池的儿子冯贵堂勾结官府,疯狂反扑,全县又陷入白色恐怖之中。1931年秋,日本侵略

东北,保定二师发动学潮斗争,反对日本侵略和政府不抵抗。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学潮失败,江涛被捕,学学生多有死伤。但是朱老忠并没有气馁,心里仍憧憬着革命胜利

提前发布阅读任务,学生搜集作者资料,在课堂上介绍。

并指出小说可能的特点。

讲述法5分钟。

学生提前看小说了解故事情节。课堂上老师10分钟讲述,小说主要情节。


三、主旨

《红旗谱》被誉为“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它以断代史的形式,以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意识,诠释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反压迫与压迫的阶级矛盾和冲突。作者曾说过,他写作《红旗谱》主题就是要表现阶级斗争。因此《红旗谱》开篇(即教材所选《朱老巩护钟》部分)就将激烈的阶级冲突推到读者面前。这样鲜明的主题,不仅使我们看到作者对那个时代中国农民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也使我们体会到革命战争小说的创作理念和时代背景。

在革命历史小说中,梁斌的《红旗谱》和欧阳山的《三家巷》(及《苦斗》等),是对于革命“起源”的叙述。革命起源,是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主题之一。在一些小说中,它通过对革命的参加者(主要是工农民众)投身革命的生活、心理动机的表现来实现,而在《红旗谱》等小说中,则直接描述二三十年代在乡村和城市革命运动最早的孕育、开展的情形。据梁斌的回忆,为着写作《红旗谱》,他有过长时间的准备。在作家看来,“史诗性”地概括中国农民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活和命运,需要安排相当宏阔的生活画面,和长卷式的结构。因而,小说被构思为多卷本。第一部《红旗谱》(1958)写30年代初在河北保定一带农村开展的“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潮。第二部《播火记》(1963)主要写发生于1932年的高蠡暴动。第三部《烽烟图》(1983)则写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斗争情况。朱老忠、严志和两家几代人的生活遭遇,是各部的主线,而这一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为各卷的中心情节。和《创业史》一样,《红旗谱》开头也有独立成章的“楔子”(《创业史》是“题叙”),讲述主人公或其先辈曾经的奋斗:老一辈农民朱老巩和严老祥大闹柳林镇,赤膊上阵,拿铡刀拼命,朱老明对簿公堂,和地主打官司,但“都注定要失败”。这为“正文”提供了铺垫和对比:他们的后代在“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之后,斗争终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小说完成了这样的“叙事”:“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在《红旗谱》中,这一主题,主要通过对朱老忠等人物的“成长”(由传统农民的仇恨和反抗性,到获得由“时代”、由无产阶级政党所赋予的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对于朱老忠等,当时的评论界不仅认为是小说突出成就的标志,而且是当代文学人物塑造的重要收获。小说对这个人物的创造,切合了当代有关“英雄人物”创造的基本规则:一是人物在小说整体中的中心位置,另一是人物性格所包容的阶级、时代的内涵,以及完美的理想化要求。

小说主题讨论。

师生互动,讨论法,小说的主旨是什么?老师归纳。15分钟。


四、人物形象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尤其受到评论家的推崇。朱老忠具有中国农民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己为人的朴实品质,同时又具有强烈的阶级爱憎和斗争精神,当他寻找到革命道路后,又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朱老忠已不再是普通的农民英雄,经过作者锻造,已经得到升华,成为革命斗争中新农民英雄和典型人物。

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小说开篇所写父辈的斗争,采用虎子(少年朱老忠)的视角,从而赋予朱老忠以传统的反抗性格,揭示出他是在农民斗争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他的血脉中翻滚着父辈刚毅不屈的反抗精神,他的身世中怀有着对地主阶级的血海深仇。这构成朱老忠走向革命的基础。而他走京下卫,闯荡关东的人生经历又炼就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坦荡的胸怀、过人的胆识,使他超越了一般的农民,具备了农民英雄的性格气质。待他“扑摸”到共产党,接受了党的教育后,个人的复仇决心,便上升为阶级的革命觉悟了。

五、民族特色

作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红旗谱》自然而然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概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内容,小说反映的锁井镇农民几代人的斗争,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所塑造的农民英雄形象,具有传统的个性与风貌,继承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慷慨激昂的反抗精神;小说以冀中平原为故事背景,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其次在形式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故事性很强。小说一开始就将激烈的阶级矛盾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后情节展开,更是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让读者欲罢不能;刻画人物,主要在激烈的冲突中,以人物的言行,揭示其内心波澜和性格特点;在结构上,作者借鉴古典小说章回的形式,分卷分章,故事独立成章,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语言上,运用农村鲜活的口语,使人物语言生动、富有个性

朱老忠人物形象分析10分钟,学生概括,补充,老师小结,10分钟。

小说民族特色分析,老师指出教材里的一段分析,概括民族特色的体现。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民族特色的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评价

讲课主要突出该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分析。表现农民成长的主题,关于朱老忠形象的矛盾性是个有趣的文学现象,透过这个现象可以折射时代的特点。文学规范与文学写作内在的逻辑的错位,可以成为一个观察时代与文学作品的切入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红色经典的教育意义,从三代农民的成长道路来展示农民革命的必然性。

思政教学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红旗谱》是十七年文学中的红色经典文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读本,本身含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思想资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端正态度,把小说中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课堂讲述和展现出来就可以了。

1、小说展示的是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从1900-1950年代半个世纪的中国革命历史,《红旗谱》主要写的是1925年前后的事情,讲河北保定农民成长和知识分子成长的革命经历。老师把这段历史简明而又有重点的阐述清楚,让学生看到,当时的农民是没有别的出路的,阶级斗争面前农民是处于弱势的,后来来了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开始有组织的农民运动,才取得了第一次农民运动的胜利,告诉学生一个主题:共产党领导农民的壮丽革命历史,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才有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才有光明的前途。

2、小说里也写了很多人物形象,农民和知识分子,尤其是朱老忠和严志和以及运涛和江涛,朱老忠为朋友两肋插刀,爱憎分明,阶级立场鲜明,行侠仗义等品格,给我们一个民间英雄的榜样形象,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主人公身上的美好人品,即时在弘扬美好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3、小说也同时写了很多河北保定地区的农村风俗,比如过年过节的风俗,农民的方言,地方风景等等,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民间色彩。列举论文,论文分析了小说的保定地方特色,带领学生欣赏小说片段,找到体现民间文化的地方。树立民间文化意识。对乡村对地方文化的自觉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案


周次

8周,第1次课

教学时数

2

课程类别

通识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章节名称

第八章陆游与中兴诗坛

第一节陆游的诗歌艺术

教学目标

(一)情感素质教育目标

目标1.1体会陆游诗歌中悲壮的爱国情怀

目标1.2学习陆游诗歌,体会他的爱子之情

(二)认知教学目标陆游诗歌,

目标2.1了解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目标2.2掌握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技能教学目标

目标3.1分析陆游经典诗歌写作技巧,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目标3.2体会陆游诗中的各种情感,做到古为今用,强调立德树人

教学重点、难点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点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在晚年退居乡村前后写了100多首教子诗。这些诗词寄托了陆游对子孙传承家风、读书求学、为官清廉、修身养德的殷切期望与谆谆教诲。徐特立作为现代教育家,对学生亦重诗教。在立德树人语境下极有研究和借鉴的价值。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含时间分配)

导入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创作了题材多样、数量庞大的诗词,文学成就颇高,时人评价他高处不减曹思王、李太白,其下犹伯仲岑参、刘禹锡,可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人们对于他的爱国诗歌印象深刻,实际上,还有人评价他是古代诗人中抒写家庭亲情诗的第一人,尤其是其教子诗情真意切,意味深长,颇具研究价值。晚年退隐山林、清贫度日的陆游,更加注重家庭教育与家风传承,因此创作了大量的教子诗、示儿诗,将自己所感悟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给予儿孙后辈求学、做官、为人等方方面面的指导,饱含着一个慈父、慈祖对子孙的殷切期望与眷眷深情,爱子之心跃然纸上。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今天仍然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长沙师范学院的老校长徐特立亦注重诗教,为我们当代立德树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德育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授课正文:一、陆游诗歌思想内容

(一)爱国之情爱国是陆游毕生不悔的追求,也是其教子诗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陆游一生志在抗金复国,却因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报国之志一直无法实现,但他始终胸怀天下、忧国忧民,这样的大家情怀与激昂的爱国之心在陆游晚年的教子诗中亦有所体现。在诗里,他常常勉励子孙为国效力,不忘家国,并把自己报国酬志的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诗人年轻力壮时,也曾“万里携一剑”(《思归示子聿》),意气风发,从戎杀敌;然而以他一己之力根本无法与大厦倾颓相抗衡,只能在山林之中“垂老叹途穷”,感慨自己年老体衰,报国无门的伤痛溢于言表;而在陆游内心深处,一直为国家的前途与人民的命运担忧,这种忧国的情感已经深入骨髓,无论为仕为农都不会发生改变,以至于诗人在和友人闲聊时也不自觉地想起“风漪奇石出临洮”(《休日与客燕语既去听小儿诵书因复作草数纸》),记挂着边陲小镇临洮兵戈相争,边疆未定;人虽在野,他也语重心长地教导子孙“仍须知稼穑,勉为国添丁”(《示元敏》),为国家增加劳动力、发展社会生产;更不必说其在临终之前写下的千古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诗中那片赤诚的爱国之心不仅教育了陆游的儿孙,更感动和激励了无数矢志不渝、爱国忧民的中华儿女,这样的爱国情怀已经超越了时空,成为所有华夏子孙的共同追求。

作品中是不是每个句子都是规范的呢?所以这个定义还有很多的问题,其实还很不明确。

从陆游诗歌的文学成就导入

讲授法

理解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演示法

演示陆游诗歌并分析


(三)为官之道

陆家世代为仕,先祖在政治上颇有成就,陆游的祖父陆佃官至丞相,其父陆宰官至少师,虽身居高位,仍尽忠恤民,清白正直,为百姓所称道。陆游自己一挂朝衣数十载,在官场几经浮沉,对于做官、为政有独特的心得体会,因此教导子孙继承祖上遗风,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是其教子诗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传统士大夫的典型,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深深刻在陆游的心上:我死汝应传钵袋,勉持愚直报明时(《示子聿》),时时不忘教育儿子继承自己的遗志,为君分忧、报效朝廷;处江湖之远、退隐山林,他也不忘忧国,一心为民,认为仕勿卑曹掾(《书意示子孙》),告诉儿子无论担任的官职多小,也要兢兢业业地做事;又切切嘱咐即将赴任的儿子子龙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送子龙赴吉州掾》)要克己自守,做一个清廉正直的好官;“棠宜使可爱,蒲正不须鞭(《送子虡赴金坛丞》),陆游还作诗教导儿子子虡要像召公棠和刘宽那样为政宽仁,才能造福一方百姓。

(四)爱子之心

从以上的诗词分析中可以感受到,不论是教育子孙爱国忧民、读书勤勉,还是为官清介、修身养德,陆游都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儿孙后代的关爱与深情,一片浓浓的爱子、教子之心跃然纸上。此时的陆游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深爱儿孙的父亲和祖父。儿曹幸可团栾语,忧患如山一笑空(《秋夜示儿辈》),当子孙团聚时,诗人由衷地为这天伦之乐感到高兴;“燕居侍立出扶行,见汝成童我眼明(《示元礼》),当陪伴在身边的孙子长大懂事了,他的内心倍感欣慰;“此诗字字俱愁绝,忍泪成篇却怕看(《送子虡吴门之行》),当晚年送别远行的儿子时,他显得十分痛苦悲伤,挥泪写下只道耄年心似铁,诗成也作鼻辛酸(《送子修入闽》)的诗句,体现了一个父亲无言的深情;当孩子病愈时,他欣喜地赋诗一首,喜见吾家玉雪儿(《喜小儿病愈》)充满了疼爱之情;他还常常在深夜回忆父子共读的温馨画面,乃翁诵书舍东偏,吾儿相和山之巅(《诵书示子聿》),更盼望着此身未死还堪勉,更伴吾儿学数年(《示子遹》)。可见儿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浸润着陆游春雨般的亲情关爱。

讲授法

脉络梳理性内容主要进行讲授


二、艺术特点

(一)风格朴素自然

陆游晚年退隐山林,当年轻时的意气与轻狂褪去,乡村清新秀丽的风景似乎也抚平了他官场不得志的愤懑不平,诗人的内心变得和山林一样宁静幽深,诗歌创作的风格逐渐从雄浑深沉转向陶渊明式的质朴自然。我行无所诣,悠扬信舴艋。爱此绿树村,舍棹度小岭。(《四月三日同子坦子聿游湖中诸山》),诗人与儿子悠然自得地游山玩水,领略放空自我、恣意而行的乐趣;“家住黄花入麦村,闲将稚子出柴门。草根萤堕久开阖,云际月行时吐吞(《夜与儿子出门闲步》),秋夜里伴着菊花麦浪,父子二人出门散步,静谧美好的风景让他们的心也平静安宁了。还有秋砧巷陌昏昏月,夜烛帘栊袅袅风苍玉立万峰,清镜渺千顷之类描写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的诗句。在这些诗里,诗人描写的内容多为闲居生活、自然风物,风格接近陶公,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舒适感。

(二)语言质朴平淡,明白如话

朱熹曾评价陆游放翁之诗,读之爽然……语意超然,自是不凡……老笔尤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戴复古亦有言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丽,可见其诗歌语言一贯平实醇厚的特点。这与其晚年朴素自然的诗风相契合。陆游的教子诗语言不事雕琢,不过分追求晦涩难懂的字词与典故,而多运用平易晓畅的语句来讲述深刻的道理,更容易让人接受。看似朴实无华,实则蕴含着的哲理与真挚的感情。我阅人间久,深知理恶盈(《书意示子孙》)发出语重心长的感慨与教诲;“汝业方当进,吾言要细听(《示元敏》)是言辞恳切的嘱咐;“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送子龙赴吉州掾》)寥寥几笔就体现了诗人晚年与儿子分离的悲伤,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于平淡中自然地流露真情实感。

讲授法

脉络梳理性内容主要进行讲授


(三)饱含深情,以情动人

陆游虽有报国之志却几度被罢官,加之年老体衰,晚年生活极端困顿,心中郁郁不平。因此,他的诗中多见感慨年事已高、抒发壮志未酬的郁闷之情的内容:春来百疾作,沉痼困鍼砭(《思归送子聿》),诗人多愁多病,虽有壮志,却无奈老眼渐昏书嬾读,壮心虽在事多违(《新凉示子遹时子遹将有临安之行》);另一方面,诗人对幽深秀丽的乡村美景与闲适自在的隐居生活充满了热爱与向往之情:缩项鳊鱼收晚钓,长腰粳米出新砻鹊惊山月栖还起,萤避溪风堕又飞,田园风光的美好让诗人忍不住用笔记录下来;诗中着墨最多的是对子孙的关心教诲:茆屋惟须补漏穿,家人衣食亦随缘吾家世守农桑业,一挂朝衣即力耕,即使生活清贫,诗人也能安贫乐道、不慕荣利,过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并且教导子孙如此处世行事;诗里还饱含着父子的深情:与儿子分别后日倚柴门望汝归(《新凉示子遹时子遹将有临安之行》),一心牵挂着游子归乡;“五斗方须禄,千金且爱身(《送子坦》),陆游理解儿子为官谋生的艰辛,嘱咐他出门在外好好照顾自己,而不必挂念家中老父。一字一句皆是普天下为父母者的真实写照,情意真挚,十分动人。

三、当代价值

陆游借用诗词这一特殊形式,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心得通过文字传授给儿孙,教导陆家子孙传承百年良好的家风,为人修身养德、勤俭节约,读书孜孜以求、刻苦钻研,做官清廉正直、胸怀天下等等,这些平白朴实的道理,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仍然适用。作为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从陆游的教子诗里发现其特别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和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5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为人格完善的、真正的。我们欣喜地看到,生活在距今约八百年前的诗人陆游具有这种思想的雏形,或者说,我们可以从他的教子诗中得到关于立德树人的启迪。

一是鼓励学生勤学励志。古代读书人的理想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人更是强调: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广大学生如何做到学以益智、学以励志、学以立德、学以修身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特别在高等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应该提升所教课程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有机拓展课程深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在学校、学院层面,对学生既要有激励也要有约束,要改革考试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评,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要严把出口关,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此部分内容可通过视频朗诵方式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陆游的诗歌与当代价值相结合


二是引导学生安贫乐道。目前,在我们的大学校园,经常出现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同学,不与同学比成绩、比能力、比贡献,而很喜欢与人攀比,比手机品牌,比衣服档次,比吃喝消费,明明家里面的经济实力不够,却喜欢做一些自己经济不能及的事情,裸贷的事情有之,为了金钱出卖自己者有之,甚至无法收拾残局。尽管时代不同了,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我们仍然有必要学习陆游教育儿孙不慕虚荣、 安贫乐道的思想,教育学生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淡泊名利,努力进取,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三是教育学生爱国为民。作为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十分重视子孙的爱国主义教育,培養他们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精神。我们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89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二)借鉴平等启发的教育方法

陆游虽然是古代社会封建大家庭的家长,但教育子孙的方式并不呆板、传统和专制,而是平等、启发、循循善诱式的。从他的教子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比较现代的交流、教育方式,此时的陆游既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智慧的老师,又像是一同成长的朋友,把他毕生求学生活的经验传授给子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1)平等交流

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应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内外进行平等交流,对学生人格塑造、个性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师生平等对话,才有真正的引导;只有师生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师生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师生对话,才能共同成长。

2)循循善诱

进入新时代,正确的教育目的观、良好的教育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显突出,这自然也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性化的。我们如何在学生的成长方向上作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外在的目的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呢?因此,要求广大教师以引导为主要方法,而不是以强迫学生适应外部需要为目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善于循循善诱的,像陆游教育儿孙那样,如春风化雨,做学生学问、人生的引路人。

启发式

逐步引导学生思考


3)寓教于乐

新时代的教育早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了,在获取知识途径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让学生跳出课本、走出校园、靠近生活、学在路上的感知教育方式,使我们的教育过程富有诗意和效果。我们作为师者,应该给学生创造的最美的教育。陆游总是在和儿孙散步、出游、闲聊中增进感情,以一个亲密朋友的身份接近子孙,在游戏玩乐、营造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陆游的教子诗将其毕生读书、做官、为人的经验进行总结,谆谆教导中蕴含一片赤诚的爱子之心,让数百年后的我们读来也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时,在他的办公室的前廊上挂出一块黑板,既不贴公文告示,也不写校内简讯,而是每天清早在黑板上题诗一首,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

拓展延伸徐特立在长沙女子师范任职不到两年,总共写下了百余首黑板诗,集名为《校中百咏》。徐特立语重心长地对教师们提出要求,教育不应该用强制的办法, 更不应该有粗暴的态度, 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还用得着。他有一次晚上巡查学生就寝情况发现有学生熄灯后还唧唧喳喳地聊天时,第二天就在黑板上写道:脚尖踏地缓缓行,深恐眠人受我惊。为何同学不相惜,不出嘻声即足声?一首人人共道伯箴强,一跃先登上女墙。倘使女儿皆若辈,立将衰弱转强梁的诗,就是他一次带领学生在郊外踏青,见女学生丘伯箴奋勇跃上城墙而写下的赞美之词,借以鼓励其他女学生注意锻炼身体。

作业:

论陆游家庭亲情诗的意蕴与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分配:陆游诗歌思想内容1课时

陆游诗歌艺术特色1课时

此部分为拓展延伸

教学评价

陆游的教子诗、徐特立的教生诗,都为我们新时代从事教书育人的广大教师与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如何将其立德育人的教育思想、平等启发式的教育方法运用到今天的教育教学中,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思政教学

设计说明

在讲解陆游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中,着重分析陆游的100多首教子。这些诗词寄托了陆游对子孙传承家风、读书求学、为官清廉、修身养德的殷切期望与谆谆教诲。据记载,陆游家训共二十六则,其从四十多岁开始写,直到八十余岁仍在不断增补。陆游很重视子女教育,写了一百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以这种形式传递家风。

  陆游告诫儿子,但愿你长大后能让乡亲们称赞是有道德的好人,即使是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在道德层面也不比高官差。“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教导儿子做到有错必改,见贤思齐。“若夫天性澹然,或学问已到者,固无待此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假若一直心性恬淡,不图名利,或是品学修养已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不会有贪得无厌的思想。“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年轻时聪明伶俐的人最容易养成恶行,要特别警惕。他告诫儿子对后代要经常严加管束,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朋友。

  陆游说,我一辈子未曾害过别人,有人害我,“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教导儿子要忠于职守,为民做好事,特别强调儿子在物质生活上要俭朴,要廉洁。《病中示儿辈》中,他希望儿子事事都要以那些卖国贼为鉴,切不可学他们。徐特立作为现代教育家,对学生亦重“诗教”。在立德树人语境下极有研究和借鉴的价值。



《修辞学》课程思政教案


周次

5周,第1次课

教学时数

1

课程类别

通识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章节名称

4章 修辞格

1节 比喻

教学目标

(一)情感素质教育目标

1.1感悟汉语比喻的修辞美,追求真善美,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

1.2加强学生对比喻修辞的热爱,厚植国家语言文字情怀。

(二)认知教学目标

目标2.1系统掌握比喻的三要素。

目标2.2整体把握比喻的常见类型。

(三)技能教学目标

目标3.1初步具备使用比喻进行遣词造句能力。

目标3.2具备利用比喻知识进行审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比喻的构成条件;

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

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点

1.通过常见小学生比喻句使用错误情况来突出比喻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增强语言修辞表达的规范意识。

2.结合汉语中的优秀比喻诗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含时间分配)

本周思政教学内容:汉语比喻修辞之美

比喻

一、情境导入

说起比喻,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比喻句,他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我们的课本和习作中,大家能不能举一些学过的比喻例句。

二、辨识比喻

1.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并说明理由:

A.刚刚下过的这场雪好像与往年不同。

B.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

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C.每一片雪花都是一幅精美的图案。

D.接近黄昏,鹅毛般的大雪便铺天盖地而来。

2.依据知识解决问题:

①关于比喻的知识: 什么是“比喻”呢?“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比方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格。本体是所要描述的对象;喻体是用来做比方的事物;比喻词有“像”“是”等。

②依据知识,分析习题

③小结:

辨识比喻的关键为:

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本体喻体,拥有相似。

提出前测中一小部分学生所遇到的不能准确辨识比喻句的问题。

讨论法

让学生讨论学习学过的比喻诗句,进而让学生对比喻有个初步认识。

练习法

通过简单比喻句识别,引导学生发现比喻句的条件

启发式教学

主要概念性内容通过启发让学生学会归纳


三、赏析妙喻

1.听故事,辨优劣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1)勾画出比喻句,说一说哪个比喻好?为什么?

2)小结:妙喻的特点: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2.细比较,识标准

1)比较分析:

①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②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2)名家指路:

补充:钱钟书在《七缀集》中曾经说: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

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

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3)妙喻赏析

①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②那根充羊毛的“不皱领带”,给水洗得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子。

③他(方鸿渐)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

④鸿渐倦极,迷迷糊糊要睡,心终放不平稳,睡四面聚近来,可是合不拢,仿佛两半窗帘要接缝了,忽然拉链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选自钱钟书《围城》

4)小结:妙喻的特点: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听故事,辨优劣

让学生发现比喻之美

例证比较

此部分内容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比喻识别标准

引导学生赏析比喻之妙


3.总结: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四、妙笔生花写比喻

1.怎样才能写出精妙的比喻句呢?

伙伴相助:请同学谈创作过程。

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2.师生小结:

①确定本体。

②确定本体内在特点。

③依据特点寻找诗意喻体。

④两相扣合,生动描述传达出本体特点。

3.练笔: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使之构成一组比喻句。

第一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细流,

亲情是,

亲情是,

第二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诗,

亲情是

亲情是

亲情是

4.成果交流:

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较为准确的选择喻体完成一个比喻句的创作,但不具体形象,缺少感染力。

此部分让学生结合上面所学进行实际操练

师生共同总结

此部分结合中学语文题目进行练习,为教师发向学生打下基础


五、拓展迁移(课后作业)

这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中的一段描写,请你找出运用比喻的句子,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摸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所谓博喻,是一个比喻群,它一连用上好几个比喻。

所谓迥喻是以通感为基础的比喻。韩愈《听颖师弹琴》:“脐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干丈强。”描写声音极高,高到好比攀登悬崖绝壁,攀呀攀,上去一分一寸都不容易。突然声音下降,就像没抓住,没有站稳,一下跌落万丈深渊一样。音乐本来是听觉范围的事,现在通于视觉.有运动感,用以作比,就是通喻。又如杜牧《阿房官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歌声像春天的太阳一样暖和,听觉适于触觉(温度);舞蹈像凄凄风雨一样寒冷.则是视觉通于触觉(冷感)。博喻是讲比喻的使用,通喻是讲部分比喻的心理基础,都不好与明喻、暗喻等并列。

总结:

辨识比喻的关键为:本体喻体,本质不同。本体喻体,拥有相似。

作业:请在下面补写句子。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脊梁,支撑着不倒的灵魂;

信念是,

信念是,

有了信念,人生才有了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分配: 1课时

例证分析法

此部分内容可通过对比汉英语言例句进行教学

作业:考察学生的修辞运用能力

教学评价

通过汉语比喻修辞讲解,配合大量语言例证,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国家语言之美之妙,以提问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文化底蕴的认同感。

思政教学

设计说明

德育素材的选用及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程,通过分析大量比喻辞格例句,并结合讲授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比喻在汉语运用过程中带来的审美愉悦,能够让学生拥有国家语言文字情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接受正能量的价值观引导。

思政融合点:

比喻赏析过程中,结合汉语精美的比喻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比喻句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结合所学,有所发挥,让学生感受汉语文化的魅力。

评价方式选择及预期效果:

通过结合典型精美的比喻例句,讲解比喻辞格的审美价值,配合相关讨论,通过提问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应该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0条评论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共青学院(2009-2020)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网络信息中心 制作维护
地址:共青城市南湖大道465号 电话:07924342912
备案/许可证编号:赣ICP备10001702